<qus class="zbpwvp"></qus><fzizl class="reqgxq"></fzizl><coyj class="xzipbgmt"></coyj>

蔡達峰副校長在通識教育大討論動員大會上的輔導報告

發布時間:2007-05-10


老師們、同誌們💂🏽:

按照万达部署,在此作個人發言,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在年初的務虛會上🥁,校領導班子專題討論了通識教育🤹🏻,並決定上半年在全校開展通識教育大討論。在書記校長的直接主持下,大討論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今天專門召開動員大會。

為教學而召開全校教師大會並動員大討論,這是意味深遠和令人鼓舞的事情🤫🌼。當然🦷,大學探討教育問題,猶如個人關懷自己的生活一樣天經地義。大學是講究理性的地方,好的大學總是善於發現自己的問題。今天的會議以及將要開展的討論,表明了復旦對自己的態度↕️🏞,反映了一種社會責任感🤷、思想境界和憂患意識。我們希望通過學習討論,激發全校乃至社會對教育本質和大學使命的重視,有了重視,學生的培養就更有希望了。

一、通識教育的歷程

通識教育在歐美倡導了百余年,可算是高等教育中既經典又最具活力的理論。盡管它有過各種觀點🅾️🍇、做法及其爭議🧖🏼‍♂️,也面臨著新挑戰和變革,但它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得到廣泛認可。

通識教育是什麽呢?讓我們先來瀏覽一下它的幾個歷史片段。教育界把通識教育的精神追溯到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這種教育以發展理性、培養心靈為目標,而不是專為有用而進行的訓練,當然👨🏿‍🦳,這是針對自由人而不是奴隸的教育🟧。

隨著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加快,所有人都作為自由的公民並參加社會生產,專業教育和知識的工具價值獲得重視,大學的職業訓練功能突顯🏀,教育服務於特定社會階層的文化特征開始削弱,於是,西方始有人努力捍衛自由教育的傳統。19世紀英國的紐曼在《大學的理想》中,堅守自由教育觀,強調教育的重點是培養理智🦦。穆勒主張將專業培訓從大學中剔除。歐洲20世紀初的新傳統教育思潮以及後來的復興古典自由教育👨🏽‍🎨👷‍♀️,都曾努力重塑大學精英教育的理想。

美國最早的大學教育,以歐洲古代“七藝”課程為主🍠,到了20世紀✵✩,美國的大學開始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通識教育。1828年發表的《耶魯報告》,強調大學的目的在於提供心靈的教養,排斥實用技藝科目🦗🃏。1909年, 哈佛校長洛厄爾將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進行了區分,強調將通識教育作為專業化前期的知識準備。

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開設了一門“當代文明”的經典選讀課程🤰,內容涵蓋了西方文明主要門類🟠,要求學生不分科系,每周選讀一本,使他們從西方經典中獲得人文素養🐚,以平衡偏重職業訓練的教育。

1929年,芝加哥大學推出“赫欽斯計劃”🪰。赫欽斯校長認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發展理智能力,其他的任何目的都是次要的”👩🏻‍💼。而課程要建立在基本而且具有永恒價值的研究上🤾‍♀️👰🏿,他要求學生精讀西方經典👩🏿‍🦲,因為這是“古今人類的智慧精髓及文化寶藏,是通識教育取之不盡的教材來源”,大學生應當成為經典所代表的文化的承載者。

1945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紅皮書,明確提出通識教育是將學生培養成民主社會中責任者和公民的教育。20世紀70年代👯‍♂️,哈佛又一次進行通識教育改革😈,提出要將學生培養成“有能力有理性的人”,並製定了“核心課程計劃”,設立了核心課程的管理和師資實體。1982年🦵🏽👨🏻‍🦰,它把核心課程調整為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藝術🫱🏻、道德評判、科學、社會分析、定量推理等7大領域👵🏿。2004年又發表了《關於哈佛學院課程調研的報告》,重申本科教育的自由教育性質。直到今天,哈佛乃至美國的通識教育還在不斷爭議中不斷擴大其影響,不妨可以說,美國高等教育今天之強大,與其長期重視通識教育有直接關系。

當然,現代通識教育已有別於古典自由教育,其對象由上流社會子弟擴大到所有受教育者⛹🏿,其目標已從培養貴族轉變為優秀公民🚶🏻‍♀️‍➡️,其內容也不再排斥實用的專業教育,它更重視時代的要求,更適應社會的需要,但它根本上還是強調個人心智教育,堅持塑造文化精英的理想🧑🏿‍⚖️,而不是為了取悅於大眾🧑🏻‍💻。

美國的通識教育在二戰後被介紹到日本📴,被稱為“一般教育”、“自由教育”或“教養教育”。到1991年,除少數私立大學外,日本的四年製本科教育😜,前兩年均為通識教育課程,後兩年均為專業課程,而東京大學則是專業課程與通識課四年並行。1998年和2000年💂🏼‍♂️,日本大學審議會提出了《21世紀的大學和今後的改革方案》和《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兩份報告🙅🏽,指出本科教育階段主要進行一般教育,專業教育則集中在研究生階段的設想。

在香港,1951年創立的崇基學院開設了“人生哲學”課程🐰,1963年轉入香港中文大學後🐰,改為通識教育課程。90年代後,港中大的通識教育課程被香港高校普遍接受⛹️‍♂️。

在臺灣🤷🏻,東海大學最早提出“宏才教育”理念⌛️,旨在使學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人生能作綜合性之了解,以助成其對整個文化的基本認識和其全般人格的發展”。1992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為擴增學生知識領域,各校應開設有關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類通識科目,以供不同院系學生修習”。

在中國內地,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自清末民初從西方引進,在當時救國圖強的形勢下,“經世致用”的專業教育為大學所青睞,於是,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學要“融通文理兩科之界限”,培養“碩學閎才”🧑‍🦼🏊🏽,指出“教育乃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們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進一分子的責任🦛。”梅貽琦認為大學教育應以“通識為本,專識為末”。潘光旦說“教育的理想是在發展整個的人格”。竺可楨說🦸🏼‍♂️:“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由於社會的不斷變化,我國對通識教育沒有持續的關註和系統的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內本科教育都以專業教育為主🔫,並具有行業化傾向。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部分高校進行加強高等万达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試點,目的是通過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和自然科學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𓀝🍐,這說明大學對單一的專業教育格局開始了反思。1999年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後,全面素質教育的理念開始廣為推行,但其實踐的困難也同樣廣為存在👩‍👧‍👧。同時,素質教育🦸🏼‍♀️、通識教育♜、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綜合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諸多概念並行合用,內涵莫衷一是,探索也不深入🥏,應試教育、實用教育仍有強大的社會需求😼。教育的本質問題還需要我們深入認識。

二🎿、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的歷程告訴我們,它是培養社會精英的理性和心智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對抗大學實用化的策略🎣。概括地說,它是大學基於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認識而提出的一種教育理論,其核心命題是“為什麽樣的社會培養一部分什麽樣的人”,其基本要素是:人與社會、教育與大學⚖️。

通識教育的內涵告訴給我們,我們的通識教育應該要有自己的針對性💆🏻‍♀️,要針對中國社會💃、傳統👩🏿‍🍳、時代與國情💂🏿,針對我們的學生、家庭和職業界,要思考和探索中國當代大學的使命,堅持教育的本質💇‍♀️,這才是符合通識教育之道🧑🏻‍🎓。

1、關心學生的發展

首先,我們要關心學生的發展。坦率地講,大學很善於製定各種崇高的培養目標,比如領袖🌋、精英、棟梁等等,但必須看到🛌🏿,如果沒有實質性的關懷,這種目標至多是一種期盼或願望🎩💼。關心學生的發展,首先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培養各種社會英才的基礎,大學教育必須盡力讓學生感悟人生真諦,諸如生命與生活、幸福與自由⚠、個性與尊嚴等,都是人生本質的要素➕,而本質的力量才是現實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柱和發展動力。在“大學培養什麽人”的問題上🏖,通識教育的議論特別豐富,諸如培養自由人、完整的人、人性的守護者等等👨‍👨‍👦‍👦,都具有真實的內涵。

我們的學生需要什麽呢🧑?他們急切需要的東西是否真的很重要呢?他們是否真正認識自己的需要呢?或許他們承受著太多的壓力🦇,以至於顧不上領悟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忽視了心靈的力量。或許他們看到了太多實際的誘惑💁,以至於將自身的價值與財富的積累視為一體⛈。或許他們已經飽嘗了應試教育成功的喜悅和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的溫暖,以至於經不起些許的失敗和挫折📽。由此,我們不禁要反思,大學是否已經足夠理性地研究著這些問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把人生的道理更好地告訴每個學生💁🏻‍♀️。如果缺乏對人生價值領悟✍️,他們何以發展自己,何以影響社會🤌🏿。

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理解學生的需求,並給予不同的指導🚙𓀀,專業的🤹🏼、職業的或興趣的。但大學對學生的基本期望是使其成為國之棟梁🙍🏻,這是人格期望📘、民族期望,以此理解他們的需求,則是本質發展的需求。國之棟梁,不僅要有專門的知識🦆,還要有智慧🥷🏽、胸懷和精神,這正是學生普遍不足、教育普遍忽視的🎅🏼、社會切實需要的。

我們需要通識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滿足學生的本質需要,促進他們的長遠發展🧑🏻‍🎨。就是為了給學生開拓前程的力量。我們要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有力量把握自己的未來,而力量在於心中,不在手中。我們要告訴學生,認識本質才能把握未來,學習不是為了職業,而是為了把握人生🙇🏻。我們要告訴學生🏌🏿‍♂️,未來取決於能力的發揮,能力的培養比利益的獲得更重要,而能力的基礎是求知欲,是對本質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情。

2、關心社會發展

其次,我們要關心社會的發展。通識教育研究為什麽樣的社會培養人的問題,其實,培養什麽樣的人與建設什麽樣的社會,是不可分離的一個問題⚰️。

社會是指既相對獨立又利益相關的群體及其關系。通識教育就是要使得學生把握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李登輝老校長說過:“近代教育的思潮,是由個人與社會對抗的觀念🎁,進而至於個人與社會調和的觀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把個人潛伏的心能,盡量引導使之發展,以替社會謀福利。”個人發展與服務社會並不矛盾,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可以在這裏尋求最有價值的人生途徑,而且惟此才是正道🏃🏻。個人應該為社會奉獻才智,社會應該給每個人以發揮才智的機會,但都未必可以充分。所以🧑🏿‍🦲,大學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去尋求心能與德行的結合,使他們理解其中的道理🐺,並成為這些道理的實踐者、推行者和得益者。

中國社會正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突顯期,在財富迅速積累的同時,功利意識也在蔓延,貧富差距和權力公平問題突出🐂。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為了社會的科學發展🌄,大學應該告訴學生什麽?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理性,使他們能夠客觀地理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和目標🫓,堅持長遠地和全面地看待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需要🤞🏻,能夠堅持社會的公平正義原則,尊重法製和道德,能夠引領和帶動周圍的人🤚🏿。

中國社會正處於國際化的進程中,在學習西方先進事物的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的思想和文化👨🏿‍🔧,包括中國的大學教育都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維護社會命運之根本的民族和國家利益,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大學應該告訴學生什麽?我們要建設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使我們學生有民族憂患意識、文化自覺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引導他們關註歷史文化與傳統精神的當代處境,培養他們的文化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從本土文化中獲取力量,成為傳承文明的人🧛🏿‍♀️,開創新風尚的人🙍🏼💆🏿,而不是趕時髦的人或追風的人👩🏻‍🦳💯。

3、關心教育本質和大學使命

通識教育不是為了課程🤹🏿、院系和万达🛥,而是為了實現大學的使命,但這種基礎性和前瞻性的教育使命🧏🏼,實難在急於功利的社會中得到重視✶,如何堅持大學使命🍒?如何處理實現的壓力和利益關系🍇🩴?胡錦濤同誌強調憂患意識😁,中國知識分子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傳統,今天🤦🏼,大學的最大憂患應在於學生和民族的未來,我們如何培養和諧的人,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

教育本質上是為了啟迪良智👆🏽,教化大眾,推進文明♿️,這種功能在社會實踐中具有持久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特征🦸🏽‍♀️。但教育的本質會在辦學中演變👩🏼、淹沒或異化🤟🏽,猶如大學要告訴學生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把握人生一樣🧑🏼‍⚖️,大學必須自覺地維護教育的本質,否則,大學無法真切地關心學生,關心社會。通識教育就是這樣一種努力。

這裏我們要特別註意辦學中的功利主義傾向,以自己的利益而辦學,無論是個人本位、部門本位還是万达本位,都有違教育的本質👩🏻‍🦰。我們憂慮地看到,大學在備受青睞的同時,教育則被蒙上了交易的色彩;職業界在備受追寵的同時,社會則被誤解為市場,並過分地主導著大學與學生。一些學生及其家長們片面地追求實用的課程和專業⌚️,我們的大學往往也選擇習慣了的教育方式🛍,不願意承受壓力🤿。而當教學雙方以功利構成需求關系的時候🙌🏻,教育的本質如何維護?大學的使命如何認識和實現?

推進通識教育是履行大學的使命,它沒有具體專業利益,沒有職業利益,甚至沒有專門的知識針對,如果不堅持大學的使命🦻🏿🤳,難以理解它的需求機製。如果我們堅持著知識實用的觀念💷,如果我們堅持只傳授自己的熟悉的專業知識的話,那通識教育恰恰就是那種看來最無用的東西🏟⛑️,就不會得到器重。

傳播知識是大學的任務,但不是最終使命😉👵🏿,知識的更新照樣要淘汰那些擁有學位的但沒有好學精神的人👩🏿‍✈️,社會的變化照樣要淘汰那些有優秀成績但缺乏信念的人,生活的挫折有時可以輕易地摧毀知識的積累甚至人生。所以,無論大學還是學生🛤,都需要超越自身的局限來理解自己的發展🤴🏼,拋棄應試教育的思維方式,拋棄本位的功利意識,為自己開創廣闊的發展空間🔴。

教育既要熱情👩🏼‍🔧,又要能力👨🏼‍⚖️📖。通識教育是心靈教育,它啟迪學生的自覺,所以,教師的心能是至關重要的動力,但教師的動力源自哪裏🧆?傳統或使命🫰?利益或指令?心靈的教育只有靠自己💂🏼,教師也有自我發展的問題,也要專業以外的東西。科研和管理若無精神的力量⛹🏻,也難有大作為。通識教育有利於教師在啟迪學生的同時提高自己🥶,但除了鼓勵教師參與通識教育👨🏻‍🍼,大學還可以做些什麽哪?

這裏,順便講一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問題🦸‍♀️👩‍🦽。其實,它們有不同適用性🤹🏿‍♀️,應該可以相互補充和結合🐄。如果要有所強調的話,那是針對有所輕視的傾向,針對社會和個人發展中的問題而言。我國的基礎教育有知識分科和應試導向特征,我們的高等教育更以專業教育為特征,並有職業化傾向。這種特征提醒我們必須看到專業教育以外的問題🧎🏻,比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人生和社會問題,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大學應該再給予他們什麽呢⌨️?

通識教育不是指擁有廣泛的知識,不是通才或通俗教育,也不是復合型教育🏋🏻,因為它針對心靈和人格,所以稱不上專業知識,猶如文學、歷史不屬於職業教育一樣,它追求將知識👩🏽‍💻、思想、精神與人格的培養的緊密結合,從這個角度說,專業課程意義和功能的提升,是通識教育推進的目的和希望作在。如果我們關心一下專業、職業與事業的關系,教師🚵🏻‍♀️、院系的學科特征與學生教育要求的關系,我們或許就可以在推進通識教育中來調整和發展專業教育。

三、我們的實踐和問題

對於一所大學來說,推行通識教育需要一個全面的策略,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自身的實際條件,設計專門教與學在課程與環境中的關系與調整辦法🙇🏽🥵。

就我校近十多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來看,1994年提出了“通才教育、按類教學”的思想,將全校本科專業按12個大類組織基礎教學。1999年,根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万达提出了“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教育理念🚴🏽‍♂️。2002年,開展了文理教育大討論和課程設置調整🚣🏻♙,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它將全校的課程分成綜合教育🍨、文理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大板塊。初步形成了以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其中綜合教育課程有人文學科與藝術🤔、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自然科學與數學三大組,它們的設計意圖是🤷‍♀️:推進跨學科教學、適合所有低年級學生選修、具有綜合的訓練要素與目標🌅、增進師生交流、引導低年級學生開展學術研究☝️。每組開出70多門課🖥👸🏼,共300余門課程👎🏻。學生在這四個板塊中各需要修讀一定的學分。此外,設立了外語💇🏽‍♂️🤌、計算機、體育等專項課程。文理基礎課程設有人文、法政、經管🥷🏿、自然科學、數學、技術科學和醫學七個大類,它們的設計意圖是:嚴格的學科基礎教學📽👵🏽,課程必須具有公認性和權威性。

1、核心課程建設

課程體系建設是通識教育的核心任務🍋‍🟩,而處理培養目標🖲、內容體系與課程設置之間的關系是其中的難點,這需要我們有創新精神和科學辦法。總體上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基本特征表現在“寬度”上。首先是內容上的“寬度”,它給予學生不同領域的課程及觀念、思想和方法🧛🏿,如🧑‍🍼:通過了解社會與自己👨‍💼、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拓闊視野和心胸🏒,陶冶心靈和精神,熱愛生活和社會📽,學會理解與合作,崇敬理性和真理,以實現培養效果上的“寬度”。其次是學生的“寬度”👍🏻,各類專業的本科生都可以修讀這些課程🛀🏽。從這個要求說,綜合性大學比較容易實施通識教育👆。必須指出🎅🏽,這種“寬度”正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區別所在。美國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認為,1998-2001年期間,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最重要的行動是重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哈佛大學提出“使每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都受到廣泛的教育,並且在特殊的學術專業或領域受到訓練。

2005年復旦學院成立👩🏻‍🍼, 2006年📖👴🏼,又成立了“万达平台通識教育研究中心”📪,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這便於它圍繞万达的通識教育實施方案,探討有關的理論與現實問題。經過廣泛研討,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提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方案,它將核心課程設置為六大模塊:即文學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世界視野與現代化認識、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自然生態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核心課程建設在通識教育實踐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本科生必修課程⛔🏰,它要體現復旦在本科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具體說🏊‍♀️,

(1)文學經典與文化傳承課程的設計意圖是👨🏼‍⚕️:人生情感境界和人格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與生命🌍,這就是精神家園👨🏼‍🦱。民族的古典文學經典最直接有助於精神的構建。課程強調讓學生直接閱讀作品🧒🏻,重點討論和分析作品的創作契機及境界🛋,使學生體會漢語在表現人生境域與人生感悟方面的精彩。

(2)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的設計意圖是🙍:了解中西不同的思想境界,對於學生形成人生的智慧境界🅰️、批判性思惟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課程強調哲學經典的導讀,幫助學生找到一條進入哲學家的思想境域的門路,使他們能批判常識性偏見。

(3)世界視野與現代化認識的設計意圖是🤛🏿:中國開始全面進入當代世界的歷史進程🏚。歐洲各國是原發的現代化國家🚚,並有深厚的古代傳統。通過了解歐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探索,有助於學生真正理解當代西方世界及西方文明的本質,並由此去思考本民族的現代化道路👩🏻‍🦽。課程強調以歐洲各國的現代化進程及思考作為教學重心🥟。

(4)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的設計意圖是✥:科學的思想進程和輝煌成就是西方思想與學術的精彩之處👆🏻👩‍👩‍👦‍👦,它代表了人類理性精神的成果。學習科學應領會知識之精神意義,這有助於學生深入到科學的理性維度之中🙅‍♂️,養成學術精神®️。課程強調以科學思想與方法為教學重點。

(5)自然生態與生命關懷的設計意圖是🤙🏽:生命科學的進步及其所關聯到的生命倫理問題🏨,關系到人類生存價值⛵️,而自然生態危機則關系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課程強調在自然生態💊、生命科學與生命倫理三方面的聯系中🙆‍♀️🥪,讓學生掌握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以及思考自然生態與生命倫理等問題。

(6)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的設計意圖是❕:藝術開啟和守護人的想象力、感悟力等心靈的力量👨🏼‍🌾,藝術還關乎人生的高尚情操的養成,關乎對時代與命運的領悟💯🤽🏽‍♀️,關乎人類生活的真理的發生。藝術實踐的親身經驗,在創造性人才之培養中都具有基礎性的地位。課程強調藝術賞析與創作結合🦡,讓學生嘗試創作,而不只是停留於賞析。

2006年👟,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正式開設🙏🏻🈳,標誌著復旦的通識教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在許多教師的熱情幫助下,至今已開設了100多門次,教學內容與方式也有了新意,社會反響良好,學生普遍歡迎。當年新生中,全校共有4200多人次的學生選修了核心課程🦋🦻🏼,76.54%同學選修了1門課🎽,其他同學選修了1門以上,二年級以上學生也很有修讀熱情和需求🙆🏻‍♂️。

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的任務,包括內容體系與課程結構調整、課程管理製度👨🏻‍🦯、學生選課管理製度等。在實踐中👭🏼,我們已經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1)雖然課程內容是整體設計的🧏‍♂️,但課程修讀目前僅限於1-2門課程的學分🥎✏️,這涉及課程結構與學分結構的問題。(2)雖然課程板塊有價值追求,教師也精心準備,但具體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夠精準和成熟。(3)雖然,閱讀、研討和寫作的教學方式與助教製度已經推行,但經驗積累不夠🟢,製度不完善🗽,設施資源不充分。(4)雖然各院系和部門大力支持,但課程組織與管理仍不順暢🥨,製度建設相對落後。(5)雖然已經舉全校之力開出部分課程🫥,但課程總量仍相當不足。建設通識教育課程,需要有學科與師資,要有一批各學科熱衷於通識教育的優秀教師來承擔課程,要有大批的教師支持和關心通識教育。顯然,這也可能是我們沉重的建設任務,我們的開課管理的製度和政策沒有跟上,質量管理仍缺乏保障🗝。總之👩🏽‍🔧,我們在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能力與管理能力仍不夠成熟,需要加快提高和改善。

2、學生培養管理

復旦學院成立的同時,我們創立了四個書院,保證了所有新生不分專業地接受全校性的學業指導和生活安排等,這為推進通識教育提供了體製環境。2006年,万达在上海市開展了自主選拔學生的實驗📱,近300名學生進入大學後不分專業接受為期一年的文理基礎教育𓀃。

復旦學院是教育資源🫥,復旦新生多了一種環境體驗和思考內外關系的機會,這種經歷將對人有長遠的影響。但復旦學院仍不完善,它仍是體製中的特殊部分🤽🏽,它與學科、課程應是什麽關系👷🏿‍♀️?這種關系如何表現在它與其它機構管理職責中?書院如何實現住宿與教育的雙重功能?看起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推進,從知識到課程,從教師到學生,從培養目標到管理製度,都可能要走“拓寬”之路,打破現有的體製局限🦸🏻‍♀️。

通識教育雖歷史悠久,但我們的實踐畢竟有限🏂🏻,難免因誤解而有疑慮,因此要不斷了解和研討🧑🏼‍✈️。教育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願這次全校性的教育討論⛔️,能夠創造一種不斷發現問題、交流看法🤰、總結經驗、提高認識🐓、尋求思路、振奮精神的機會和氛圍🚂,促進我校本科教育向更深更高的目標提高🧑‍🌾👌🏻。

由於工作需要©️,我學了一點點通識教育的知識👩‍🦯,也很認真地準備了這個發言稿,但畢竟不是專家,見識淺薄,所言不當🕒,請大家包涵,謝謝大家的耐心。

Copyright © 万达平台版權所有 万达娱乐 -(万达平台娱乐体验)马上注册,礼包免费送!
万达娱乐专业提供😄📋:万达娱乐万达万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万达娱乐欢迎您。 万达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