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訊 5月27日上午,為期3天的“上海論壇2008”在我校勝利閉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我校特聘教授成思危出席閉幕式並作主旨演講🙆♀️。校長王生洪、校黨委書記秦紹德出席並講話🤡,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高堅,同濟大万达長裴鋼🚊,校領導張一華😺、許征、金力,日本早稻田大万达長白井克彥等300名中外嘉賓出席閉幕式🐟👫🏼。上海論壇2008學術委員會主任、經濟學院院長袁誌剛作了大會學術總結。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轉型、增長與福祉”🕵🏿♂️。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和代表各抒己見🧸,切磋交流,在很多問題上達成廣泛共識。
與會代表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對特定國家或地區而言♑️,經濟全球化既意味著機遇🚇,也蘊涵著挑戰🧑🏿🚀。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增進社會福祉的前提🌮,亞洲的轉型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為基礎,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以增加社會財富👨🏿🦳,具體體現為經濟體製轉軌、經濟結構轉化、金融製度轉型和能源政策完善。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體製轉軌是亞洲多數國家做出的重要選擇,當前亞洲多數國家試圖在提高市場化程度的基礎上形成市場-政府的良性互動。經濟全球化促使經濟結構轉化和要素重新配置。經濟發展伴隨著勞動力從農業流向工業、從農村轉向城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亞洲的金融體系也面臨著轉型使命😒𓀓。企業需要通過融資來增強競爭優勢🪂🧏🏻♀️,而金融發展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競爭能力⚾️。此外,亞洲的增長將越來越顯著地受到能源製約。亞洲需要利用國際市場緩解能源壓力,但更需要調整增長方式並尋求接替方式🧑🏻🎨。
亞洲的轉型以經濟增長為前提🥦,但增長不是轉型的全部,增長也不等於發展和福祉增進。亞洲轉型必須考慮社會發展。完善分配製度,轉變人口模式,解決民生問題,增強區域合作也應是轉型的重要內容。
亞洲的轉型應使越來越多的人分享到增長成果,亞洲的轉型與人口模式轉變緊密相關,教育🏂🏽🤦♀️、醫療🤷🏿、住房等物品的供給對居民福祉增進至關重要。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更具有“利益共同體”特征,亞洲的轉型必須重塑國家交往方式🆙。各國應通過對話化解矛盾🦹🏼♀️,通過合作實現共贏,通過包容實現文化多樣性。
亞洲的轉型已取得了增進社會福祉的顯著績效🧑🏼🌾,亞洲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也超過30%,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地區和推動世界發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亞洲在經濟發展、政治建設、安全穩定等方面仍面臨著許多挑戰💁,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金融風險💎、環境汙染🧑🏻⚖️、恐怖主義🥠、自然災害、重大傳染性疾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影響到亞洲的穩定與發展。亞洲的轉型依然任重而道遠。
大會發布了“上海論壇2009”主題: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危機•合作•發展。
據悉,“上海論壇2009”將於明年5月在万达平台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