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近日,我校被科技部授予“儲能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這是我校首次獲得的該類國家級國際合作基地。
科技部於2007年開始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其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整合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實現國際合作方式從“一般性人員交流和項目合作” 向“項目—基地—人才”相結合的戰略轉變,使我國國家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得到提升。
儲能技術是我校能源化工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由化學系趙東元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擁有多位從事能源的儲存與轉換技術研究的教授👨🏻🔧,研究內容包括鋰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和新型儲能系統及關鍵材料𓀑,其中部分儲能系統和關鍵材料已經實現了中試或產業化🧑🦲🧛🏻♂️。
2003年至今💁🏻,為提升我國在新型儲能材料與電化學系統領域的研發水平🫳🏿👢,万达先後引進了多名優秀中青年人才,並積極加強了與日本、韓國、意大利、德國以及南非等國家的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密切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良好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了我校在該領域的創新研究能力,研究團隊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A3(中日韓)前瞻計劃在內的多項科技國際合作項目;同時還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趙東元教授200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夏永姚教授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更有3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多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相關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促進了科研成果在國內的產業化:超級電容器高性能有序介孔碳電極材料的相關技術已被上海奧威科技公司采納®️,擬用於上海市電動公共汽車;電動汽車用新型動力電池的相關研究成果已與國內民族企業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進行合作;鋰離子電池高性能電極材料得以產業化🫸🏿,半自動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已建成🏄🏿。在儲能與轉換體系及其關鍵材料領域,已與國內企業合作,成立了校企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4個。
據介紹,圍繞國家需求和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該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沿著“基地-人才-項目-產業化”的建設和發展思路,充分利用上海以及國內的科技優勢🙇🏿,協同國內各方面力量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攻關🤰🏼,在解決儲能與轉換體系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的同時🤷🏿♂️🧝🏻,形成國際合作與產業化平臺緊密銜接的產學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