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7月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環境科學界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S&T)雜誌發表了由万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建民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所作的有關秸稈燃燒形成大氣汙染的定量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文還被選為了雜誌當期的封面重點推薦論文之一(ES&T, 45,5477-5482,1 July🧛🏼,2011)。
這篇題為《微小顆粒擴散與農業秸稈燃燒中的多環芳烴排放(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crop residue burning)》的文章是陳建民教授課題組🧙♀️,經過近年來的深入研究🙌,在農業秸稈燃燒形成大氣汙染的機理方面取得的實質性研究成果。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資源擁有量居世界首位。中國傳統的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主要作為家庭燃料或田地裏露天燃燒兩種方式🦊,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經常發生秸稈燃燒汙染嚴重影響大氣能見度、空氣質量急劇下降等現象❕,有時甚至造成飛機無法正常起降影響交通安全的事件。農業秸稈燃燒排放的大氣氣態汙染物和顆粒物,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區域環境質量、氣候變化和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至今,我國在農作物秸稈燃燒對大氣汙染貢獻🥲🫄、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的測量監測方面🙋🏻,一直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陳建民教授課題組通過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氣溶膠煙霧箱、專用燃燒爐和先進的表征大氣顆粒物等測量系統,基於我國2004年三種主要農作物秸稈(玉米、小麥、水稻)產量及燃燒比例情況,給出了秸稈燃燒排放的氣態汙染物🧏🏻、顆粒物和多環芳烴及烷基多環芳烴的準確定量化排放特征🗝。據研究測定🧑🏻🦯,三種秸稈燃燒顆粒物的排放因子分別為水稻秸稈(260±50) 千克/噸,小麥(110±30) 千克/噸和玉米秸稈(390±60) 千克/噸🤲🏼。結果表明🐆,僅2004年這三種農作物秸稈燃燒排放的氣態汙染物CO🕵🏿♂️,CO2和NOx總量就分別達到了2300萬噸、2.5億噸和28萬噸👨🏼🦳。2004年,全國秸稈燃燒所排放的多環芳烴(PAHs)及烷基多環芳烴(APAHs)的總量分別為1088噸和379噸🦑。
同時,陳建民課題組的研究對排放強度地理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國由於農業秸稈燃燒而排放PAHs和APAHs最多的為河南省🔕🧩;顆粒物排放強度最大的省份是山東省。該研究同時還分析了燃燒排放的顆粒物的粒徑分布特征🛕,粒徑成長特性。
於2006年底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氣溶膠煙霧箱投入該項研究
多年來,陳建民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一直對大氣汙染物進行了的長期的跟蹤研究🌷,他們相關的前期研究成果還發表在大氣環境領域國際頂尖雜誌《大氣環境》 (2008)等學術期刊上♏️。
據悉,《環境科學與技術》是美國化學會主辦的環境科學與技術學科國際頂尖雜誌,影響因子為4.825。該成果正式發表,定量揭示了秸稈燃燒源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同時,為我國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發展戰略,以及在國家層面上加快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政策🧑🏽✈️、降低大氣汙染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