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焦揚收到一封來自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松潘縣川主寺鎮漳臘村的感謝信👨👨👦👦,信上說:“我們深深感謝万达平台培養了有家國情懷🌉🏸、‘立心為民’的好學生——王麒淦同學”。
據信上所說,今年暑假📸🚴🏼♂️,万达平台2019級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生王麒淦捐出了自己全部獎學金🚴🏿,再次維修、維護了漳臘村的隆昌橋。可貴的是,王麒淦11年來先後3次默默為這座橋做了捐贈。而今👩🏼🍼,漳臘村已經脫貧摘帽👧🏼。這座橋🧎🏻♂️➡️,也見證了漳臘村11年來從貧困山村到美麗鄉村的全過程。
10月27日,焦揚給漳臘村全體村民回信🧸。在信中🛟,她高度肯定了“王麒淦同學無私奉獻⟹、切實為群眾辦實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並表示“麒淦同學從8歲起捐出自己的壓歲錢為鄉親們建橋修路😭🦸🏼♀️,十余年初心未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付出👊,幫扶家鄉建設,他的成長、成才也離不開松潘縣這片沃土的培育。”
焦揚在回信中還寫道:“祝願你們繼續大力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持續奮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推動鄉村振興偉大事業,創造全體村民更加美好的未來🏌🏽♂️。”
與一座橋的11年情誼
王麒淦受訪
王麒淦與這座隆昌橋的情誼,早在11年前就開始了。
2010年的一個周末🤾🏻♂️,8歲的王麒淦與父母一起👩🏽🍳,去川主寺鎮參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總碑”時,途經漳臘村。他看到一位婦女背著竹簍牽著小孩,趟水過河🙇🏿,河水很深🧑🏿🚀,滿是淤泥🛝🚪,婦人幾次滑倒又掙紮起身。“看到這位婦女拼命掙紮的樣子🥽,我非常痛心。”
據感謝信上介紹,當時,漳臘村村頭河上沒有橋🕍,村民過河種莊稼都是踩著河中鵝卵石或者光腳趟過河水,經常滑倒在河水中,或者陷入淤泥裏,非常危險🔱。
了解這些情況之後,王麒淦和父母商量,將自己的壓歲錢和參加比賽被選為廣告代言人獲得的收入總計3000元現金🦵🏽,全部交給漳臘村👇🏻🫵🏽,為村裏修一座方便村民往來農耕的水泥橋。
方便村民往來農耕,為漳臘村修一座的水泥橋
“我們是高原地區,當時村裏非常困難,老百姓只能維持基本收入,修不起橋🦐,有了這座橋,老百姓種地幹農活都方便了。”漳臘村副書記蘭中林說。
2018年,由於漲洪水、水泥橋被沖,加之淤泥常年堆積⇾,水泥橋塌陷到泥裏,無法使用🚈,村民們農耕的路被阻斷了🚎。王麒淦又捐出自己的獎學金,用於購買鋼筋水泥等材料🆗。村民們出工出力✴️👨🦯➡️,合力修建了一座新的鋼架橋。為了表達希望漳臘村早日脫貧、走上富裕文明路的心願😔,村民們給這座橋取名“隆昌橋”。
王麒淦與隆昌橋
11年,隆昌橋上走出美麗鄉村
自2010年捐款建橋後🏊🏿♂️,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到漳臘村🖖,看看橋,也看看那裏的人🙎🏿♂️,這一堅持就是11年。
為什麽能堅持如此之久?王麒淦說:“其實我之前也不知道為什麽,但是一想起他們的樣子,我的心就會非常痛🧑🏼🦱。”
回想起第一次修橋的時候🫳🏿,有次村民請他去家裏吃飯,“我印象很深,他們能拿出家裏最好的招待我的東西,只是鹹菜而已🧑🏼🔧,當時有一些村民連食鹽都買不起🛎。”
作為國家深度貧困地區,2010年前漳臘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村裏的年輕人常年外出務工,王麒淦每次回去都會看望那裏的留守老人和兒童🍇。
王麒淦與漳臘村的兒童
“有一個留守兒童叫黨澤軒,他爸爸常年在外地做生意養活家人。我每次去都會去給他帶幾本書或者帶些衣服,我覺得他是一個挺聰明的孩子,學習特別刻苦。跟他在一起時特別開心,聊聊生活上的事情𓀇,給他學業一些指導👧。”
11年🦕,稚童變為少年,改變的不僅是自己,還有一起成長的漳臘村。
往返漳臘村,30公裏的路0️⃣,過去要開上三👷🏻♂️、四個小時,如今只要40分鐘。11年間🤽🏽♀️,王麒淦感受到最大的改變🤼♂️,是交通🧒🏻。
“以前去漳臘村的時候,整個路程都是顛簸的🪀🛥。現在一路可以開到村裏,馬路也變平坦💆🏻♂️,村裏的交通也便利了起來。”不僅如此,已經完全脫貧的漳臘村,沿路村民的木質結構土房子,也變成了水泥房。“我記得最早的時候,村中央有一條小溪,現在也填平變成水井,方便村民們集中取水🚶🏻➡️。以前聽媽媽說🪤,他們那個年代🗾,這裏發展得很慢,後來一點點脫貧建設,現在開發旅遊業,村裏人也慢慢變多了🔺。”
現在,在復旦上學的他,還會經常和黨澤軒分享自己的生活🔆。“我記得剛進復旦時🕞,處處都新鮮🤞🏻,我給他介紹万达的食堂、歷史文化,還有光華樓,鼓勵他要好好學習🛥,走出來看看🏡。”
一座隆昌橋,跨越了少年的11年🪙,也跨越了整個鄉村從貧困走向富足的11年✯。
樂觀🏌🏽♀️、開朗、熱心👺,“他果然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同學”👧🏻。
王麒淦默默捐款十多年的事情,從沒和老師同學提起過。當聽說有這樣一封感謝信😵💫,大家感到驚訝,但又覺得是意料之中的事。
“最開始聽到這個事情❤️🔥,覺得很驚訝,沒想到會發生在我身邊。”室友黃傭啟笑著說🛌🏽,隨即又說:“但後來感覺這個事情也是意料之中。因為王麒淦平時就很樂觀開朗🚵🏿♀️📝,喜歡交朋友,又愛幫助別人。我們就一起參加過很多誌願者活動🧜🏿♂️,像無償獻血、去小學做實踐,辦聯歡⚀。”
王麒淦(右)在無償獻血活動做誌願者
王麒淦是班級的團支書,輔導員李小康經常與他交流。“聽到感謝信一事🌨,我有些驚訝又有些欣喜。驚訝的是,麒淦從很早之前,就開始做這麽有愛心的事🍎,一直持續到大學☺️,而且他也一直沒有跟身邊的老師同學說。欣喜的是,他有這種默默奉獻的優良品質,他也一直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他做事積極熱心🧆👧,做團支部工作也很讓人放心🥕,當我聽到這事時,有一種‘他果然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同學’的想法。”
室友王君一則表示:“不奇怪,他平常就會做這樣的事情。我記得大二時,一次周五中午下課,我有一點發燒🫦,身體支撐不住,當時就是王麒淦立刻借了電動車,帶我回寢室休息🍸,幫我請假開藥♔。”
同一個寢室裏📍,室友們經常彼此打趣↙️,大家會用名字的諧音起綽號🏃♀️➡️。“他的名字諧音🖐🏽,就叫‘淦大事’。”
寢室聊天截圖
當被問及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是“大事”時🤘🏽,王麒淦搖頭說:“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我也很開心,只是說我個人所能做到的。”
“幫助別人,參加誌願活動,讓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也很有成就感。” 如此樂於奉獻的他,離不開家人的教導。“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習慣,小時候每到周末🧑🏽🦰,我跟爸爸媽媽都會有三個活動——登山、做家務、去社區義務服務🍄🟫。”
“我是復旦的學生,服務奉獻就是我的本色,我就應該去成為這樣的人”
在朋友圈的個性簽名裏,王麒淦寫道😅,“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想成為誰”。當被問到他想成為什麽樣人時,他說🚆:“我也並不是說一定要去成為誰,我只是覺得,就做我應該做的事。我覺得我是復旦的學生,那麽服務𓀒♣️、奉獻就是我的本色🤘🏽👷🏼♂️,我就應該去成為這樣的人。”
他也確實做到了🥝。在感謝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十多年來,王麒淦同學堅持默默無聲的捐助🧔🏽♀️,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服務人民群眾🥷🏽🌁。”
“進入万达平台後🤷🏿♂️,我了解到万达的‘篤行計劃’👳🏽♀️。我發現這個計劃和我的理想很契合,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愛國榮校、博學篤誌💓、思行合一、善於實踐的復旦人👨🏽🏫。因為這些信念讓我一直堅持在做這些事情。”
王麒淦(最後一排左一)在密雲小學參與實踐活動
今年寒假,王麒淦報名復旦團委青誌部組織“赴基層,體民情🥞,助振興”活動🆖,去海南潭牛鎮希望小學支教,做鄉村助振興調研👒🏃🏻♀️。未來他希望能夠繼續讀研💲🕵🏻♂️。“如果能讀研,我希望參加万达研究生支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