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30萬腫瘤患者5年數據,癌症告別“絕症”時代🧑🏽🍳。11月13日,是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建院90周年。在2021腫瘤精準治療國際論壇暨建院90周年學術論壇上🖐🏿🚵🏿♀️,好消息傳來。
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焦揚🫸🏻,万达平台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出席論壇🎥🐛。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院長郭小毛致歡迎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於金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万达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焦揚分別致辭⚆🚵🏽♂️。
焦揚😺:90年,“復旦腫瘤”已成一面旗幟;薪火相傳📤,新征程書寫新篇章
焦揚在致辭中向腫瘤醫院90周年華誕表示祝賀🧜♂️,向為醫院創建發展而拼搏貢獻的先賢前輩和醫院全體同仁致以敬意,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腫瘤醫院發展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
焦揚指出🤷🏼,經過90年不懈奮鬥🤹🏽♂️,腫瘤醫院已經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全國頂尖的腫瘤專科三甲醫院🧔🏽⛔️,為健康中國、健康上海作出了重要貢獻👨🏿🏫。腫瘤醫院走過的90年,是初心不改、勇擔使命的90年,是大醫精誠、為民服務的90年,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90年。經過90年的接續攀登,“復旦腫瘤”已經成為中國腫瘤醫學的一面旗幟🚎。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希望腫瘤醫院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衛生和健康工作方針🧳,主動對接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服務上海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需求📜,自覺履行公立醫院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在新起點上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再創新輝煌。要堅持醫教研融合,做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醫學院提供有力支撐。要堅持人民至上,做人民健康福祉的守護者,讓高水平同質化的腫瘤預防、診療、康復和健康促進服務惠及更多百姓。要堅持改革創新,做現代醫院管理的領航者,抓好醫德醫風和行風建設🧖🏽🟥,持續提升醫院治理水平,進一步擦亮“復旦腫瘤”品牌。
郭小毛:為實現“健康中國”🧏🏽♂️、“健康上海”戰略目標😂🧚♀️,為了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郭小毛向90年以來為腫瘤醫院建設和發展不辭辛勞🈚️、艱苦奮鬥的歷任老領導🏃🏻、離退休老同誌和全院職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來支持醫院建設和發展的各級領導、各兄弟醫院和社會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他指出👨🏼🎤,1931年🤸🏿,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腫瘤專科醫院🧛🏼♀️,承載國人診治惡性腫瘤的重任🍼。一代代腫瘤人時刻以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為己任🧔🏽♀️,以解除病痛為使命🚹,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從最初只有2名醫師🙎🏿♀️、20張病床的治療院,歷經90年發展,如今已成為聞名全國、集醫、教👩🦯🤦🏽♂️、研、預防為一體,開放床位達到2100余張的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醫院各項事業穩步發展,醫療業務量逐年提升,臨床診治規模保持國內領先🫸🏻,行業認可度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醫院現階段科研立項數目大幅增長,科研總經費屢創新高🔆,學科建設卓有成效👿。諸多研究成果改變國際🧲、國內多個腫瘤指南,在世界學術舞臺發出“中國聲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郭小毛表示☺️,醫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加快推進國家癌症醫學中心的建設,聚焦學科布局,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凝心聚力,砥礪前行,把抗癌濟世的精神薪火相傳,為實現“健康中國”🤺🖐🏽、“健康上海”戰略目標🕺🏼,為了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兄弟單位致辭:樹立榜樣和標桿📛,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於金明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為腫瘤醫院建院90周年致賀詞💇🏼,對醫院在科研創新實力、人才團隊建設👮🏼♂️、醫療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的矚目成績表示祝賀👨🏻,對醫院始終牢牢占據我國腫瘤防治隊伍前列,在國內、國際腫瘤領域樹立旗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表示感謝。他希望腫瘤醫院未來抓住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在醫教研防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樹立榜樣和標桿,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樊嘉表示腫瘤醫院始終保持在國內腫瘤中心的領跑地位,每年腫瘤診治病例數居全國前列🏋🏿,8大癌種診療量名列上海第一。擁有多個高水平的腫瘤學科平臺和研究中心,癌症治療的生存數據位於國內領先水平🧑🏼🎓🏮。他希望未來兩院精誠合作,實現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的優勢互補👋🏿,加快推進國家癌症醫學中心建設,打造中國腫瘤臨床科研新高地,為上海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腫瘤醫院跟蹤患者數據顯示:30萬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齊肩國際一流水平
癌症診療從“疾病治療為中心”
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11月13日,患病6年的腸癌肝轉移的周阿姨來到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大腸癌專病門診。周阿姨爽朗的笑聲很難想象,6年前,她剛確診時的恐懼、彷徨。如今,她對診療過程“摸得門清”。“隨訪不要看專家、專病門診又快又好👫🏼!”她從得病之初的憂心忡忡“自己能活幾年”,到如今完成隨訪檢查👩🏼🎓、配好藥𓀏,還要去服務臺預約心理醫學科及營養科門診✫🦵🏼。
“現在癌症已經不是‘絕症’了,我生了“兩個部位”的癌,治療後控製的一直蠻好👩🦼➡️,我現在跑腫瘤醫院就像去看高血壓一樣🧑🏽🔬,配配藥、做做檢查🧚🏿♂️,就像慢性病一樣呀!”周阿姨說。
癌症告別“絕症”時代
治療模式回應患者全生命周期需求
“我還能活多久?”數十年前🙎🏼♂️,這是腫瘤醫院診室裏患者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如今🧮,“我得了宮頸癌還能生二胎嗎?”“我能術後再做乳房重建嗎🥠?”這些關註生活質量的問題在臨床實踐中↔️,越來越受到患者和家屬的格外關心。
隨著手術技術的日益精進🏖、化療靶向藥物的推陳出新以及放射治療對於病竈的“精確製導”💂🏻🙅🏼,癌症早已不是一種“絕症”🐁。今日在2021年腫瘤精準治療國際論壇暨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建院90周年的大會上披露的一組生存率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結論。
這份生存率數據對2008年~2017年在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確診為惡性腫瘤並接受住院治療的近30萬腫瘤患者進行長期密切隨訪,結果顯示5年總生存率明顯提升達到71.3%,整體生存情況齊肩國際先進發達國家水平🙍🏿♀️。
此外,另一份國內首個✶、最大規模的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轉移患者生存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7年在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住院診療的2萬余例已發生轉移的惡性腫瘤患者中,轉移發生後的總體1年、3年和5年生存率達到65.6%🧬、33.4%和21.1%🧔🏻♀️。也就是說,即使發生了轉移,也還有五分之一的幾率可以再活5年;部分瘤種轉移患者治療後5年生存率超50%🤷♀️,如前列腺癌轉移患者經過規範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高達54.9%。
“由此可見,大多數腫瘤患者如能經過規範治療👱🏿,長期生存不是一種‘奢望’,如能在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大部分腫瘤基本可以獲得治愈。”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院長郭小毛教授指出,作為上海乃至中國腫瘤診療的“橋頭堡”➕,腫瘤醫院癌症診療模式和學科布局早已不局限於“疾病治療為中心”👶🏽,而是致力於對腫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理👈🏻、心理等需求的充分滿足。
近些年,腫瘤醫院相繼開設了乳房重建、宮頸癌保育🫷🏻、遺傳咨詢、營養🪠、心理🏌🏽♂️、傷口造口、淋巴水腫護理等特色門診🥥,滿足患者康復期的各種生理、心理及營養指導需求。“過去一個人悶悶不樂🔆,對疾病忐忑不安、整夜整夜失眠🙆🏽♀️,經過心理醫學科馮醫生的‘話聊’和科學用藥”周阿姨坦言,自己睡眠好了、心中的包袱也放下了,免疫力也提高了,抗擊腫瘤的信心也更足了👨💻🧷。
醫院黨委書記李端樹教授介紹🫵🏿,醫院2013年建立社工部💂🏼♂️,致力於通過社工聯動誌願者的方式,關註腫瘤患者可能碰到的心理、護理、營養以及法律等心理社會問題💳,對接外部資源🐰,並開設全國首個面向腫瘤患者及家屬服務的“幫幫我”腫瘤患者心理熱線🐓,累計服務1500余人次⛹️。2018年12月🪤,醫院又建立了全國首個集成性、一站式醫務社工引領的患者資源小站,用“點單式”的免費主題咨詢,服務1000余人次,並設立“青絲行動”,向貧困、因腫瘤化療脫發的患者贈送假發⤵️。
科技賦能患者服務升級
智慧醫療場景縮短就醫流程
11月13日上午9🧖🏿👨🏼🏫:00,周阿姨按預約時間進入門診診區簽到🤾🧜🏿,沒過幾分鐘,叫號大屏便提示周阿姨進入診室。看完門診𓀇,周阿姨在手機上完成付費,並直接前往取藥窗口取藥……以往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的就診時間,現在縮短至不到半小時。
“以前來院掛號、等候門診🤵🏽🧉、打印病史、付費都要排隊🔭,幾次隊排下來就過了一個多小時了,”周阿姨說🧑🏽🦲,“現在只要網上預約好號頭👁🗨,按時間來看病🐡,病史也不用打印,手機上直接能看到,綁定的醫保卡付完錢就可以取藥,省時間👨🏼🚀、少跑路👂🏻!”
據吳炅副院長介紹👮🏽♂️,腫瘤醫院通過多個智慧醫療場景建設🙋🏿♂️,聚焦既往患者就醫痛點,讓數據“多跑路”🎅,縮短患者就醫時間🔸,優化患者就醫體驗🐻❄️🫶🏿。在精準預約掛號系統上傳檢驗檢查報告👩🏽🦳,經過智能分析比對,符合指證、亟需手術的患者將獲得“綠色通道”;門診病史電子化、診間支付等系統應用升級🕗,患者“動動手指”即可完成付費 “零排隊”,提升診療效率;互聯網醫院讓腫瘤患者足不出戶完成專業咨詢……
“數字化轉型明顯改變了既往患者的就醫模式,患者就醫更便利,醫生也從中獲益”,郭小毛院長表示,“智慧系統的輔助🤢,讓醫生能夠獲得更及時和精準的診斷信息,進而能夠給出更規範的治療方案👨🏽🌾。醫院還將在更多場景中拓展數字化應用,提供更多讓廣大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智慧醫療服務。”郭小毛院長說🐓。
科學研究“反哺”臨床
科研成果讓腫瘤患者生存獲益
腫瘤醫院是全國腫瘤診治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同樣腫瘤醫院的科研產出近些年也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據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陳震教授介紹💂🏿,醫院從2010年國自然立項總金額的4427.1萬元到2020年立項總金額達到18260.5萬元👻,醫院的科研立項呈現數、質“齊飛”態勢。
“我們的臨床科研成果並不是為了一紙論文而從事臨床研究,我們的眾多科研立項聚焦腫瘤診治領域的難點痛點和‘卡脖子’問題,許多研究成果‘反哺’臨床實踐的重大突破,最終讓患者獲得生存獲益以及生活質量提升。”郭小毛院長說🤦🏼。
在乳腺癌診治領域🌔,三陰性乳腺癌被稱為“最毒乳腺癌”🦝。醫院邵誌敏教授團隊“十年磨一劍”🙆🏽♀️,繪製出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基因圖譜↖️,並提出分型標準,對這群患者實施分類而治,獲得了研究和臨床實踐的雙突破👼👎🏿。在門診,邵誌敏教授一句“我們對三陰性乳腺癌有了很好的治療方案和療效,你要樂觀一點,不要害怕”🧏🏽♀️🎣,讓眾多哭哭啼啼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淚水中閃爍著希望和期盼🚴🏽♀️。
作為開展宮頸癌保育手術全球最多的一所醫院☂️*️⃣。吳小華教授團隊在確保腫瘤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研究和技術革新,使得“復旦腫瘤”宮頸癌保育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98.6%。團隊攻堅克難,根據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製定了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的“復旦標準”,擴大了患者受益群🛷,並被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收錄並推薦💦。
在腫瘤醫院📤👍🏿,科研反哺臨床的成功實踐數不勝數。醫院2021年啟動了十個大學科團隊建設,旨在通過“定目標、壓擔子、重成效”的方式🚢,讓臨床與基礎有機結合👴,讓研究者的預期成果更多關註臨床實踐和患者獲益🧔🏿。“我們做科研目標就是要提升疾病診治療效,這是科研的初心更是每個醫生的使命”郭小毛院長說👨👨👧👦。
從一顆鐳錠到橫跨浦江
診療新理念新技術惠及患者
本次論壇上提及了這樣一段歷史,腫瘤醫院的前身——中比鐳錠治療院👩🏽🏫,在20世紀30年代率先在國內擁有一克鐳🐽,就是這一克鐳已經達到了當時國際鐳錠治療的標準,使中國癌症治療技術達到當時國際領先水平。如今醫院已經橫跨浦江,形成徐匯院區⚒🛀🏿、浦東院區和質子重離子中心“一體兩翼”發展新格局。
在浦東這塊有著“創新、開放”基因的沃土上,醫院副院長虞先濬教授說,醫院浦東院區2019年的落成啟用,不僅是醫院整體空間的擴展,更是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這裏,除了醫院一直倡導和踐行的腫瘤規範診治📇,更重要的是擁有了實體化運行的多學科診療模式👩🦱,擁有多學科綜合病區、多學科門診以及I期臨床病房。
兩年來🕜🚦,邵誌敏教授🧑🏿🎓👩🦲、虞先濬教授、葉定偉教授、蔡三軍教授、吳小華教授🛡、楊慧娟教授、吳炅教授、陳潔教授👩🏼🚒、嵇慶海教授👸🏻、王魯教授率領的診療團隊,先後在浦東院區開設了各自診療特色的多學科門診🚵🏽♀️。“多學科門診的出現,免去腫瘤患者和家屬來回奔波多個科室尋求一個方案的困境。”郭小毛院長說,“多學科門診的模式,大大節約了患者的就醫成本🦃🔟,一站式解決患者診療問題🙎🏻♂️,第一時間給出最優方案👩🍼;多學科綜合病房則實現了多學科力量的資源整合🚇。”
“I期臨床病區擁有許多最前沿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讓全國各地眾多一二線治療無效的腫瘤患者🚁,在臨床試驗中獲得了重獲新生的機會和可能🧑🏼🎓👨👧👧。”副院長吳炅教授說。
此外🦹🏽♀️,質子重離子中心開業至今6年來🫷🏽,累計治療患者4000余例,治療量平均增長26.1%,已連續兩年年治療量居國際粒子機構的前列。醫院將在“十四五”期間,在做好患者服務的同時,將與企業合作,並在質子重離子設備的“國產化”上做更多的創新工作。
郭小毛院長介紹🪓,未來,醫院的國家癌症中心創建將瞄準四大方向:一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精準篩查、精準診治和精準康復☎。真正做到腫瘤治療“一人一策”,打造一個從預防、診斷到康復的全流程閉環診治過程;二是圍繞質子重離子製定適合國人的“中國方案”和指南👩🏼🚀;三是打造國家級的疑難病理診斷中心,賦能精準治療的實現,製定“金標準”的指南和教科書👳🏽♀️;四是加大與第三方企業的合作與開發,包括腫瘤相關醫學裝備、抗癌藥物研發,打通產學研轉化的“最後一公裏”,打造科創高地🥸,實現醫院高質量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