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第一個月,復旦科研團隊又取得了哪些進展呢?小編為你整理了復旦2022年1月科研成果速遞2️⃣,一起來看看吧!
化學、材料領域
1. 彭慧勝/王兵傑團隊發現連續製備纖維聚合物儲能電池的新方法
近日🦸🏿♀️,万达平台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彭慧勝/王兵傑團隊成功將纖維聚合物儲能電池的製備和經典濕法紡絲方法進行融合✋,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纖維電池的規模化生產新路線👩🏿🏭,實現了一系列千米級纖維電池的快速連續構建➕。2022年1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溶液擠出法產業化製備纖維電池》(“Industrial scale production of fibre batteries by a solution-extrusion method”)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
新聞鏈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2/0121/c5a130050/page.htm
2. 孔彪課題組開發超組裝智能光控納米機器人
近日,万达平台化學系孔彪研究員課題組報道了一種動力學調控界面超組裝策略👦🏿,通過精確調控兩種前驅體的聚合速率📂,製備得到不對稱、中空🧚🏽♀️、多孔納米碳材料🥿,其同時具有優異的980 nm近紅外光吸收及光熱性能,因此可以作為近紅外驅動的智能納米貨車,並可以實現貨物的可控裝載及卸載♠︎。相關研究工作日前以“Kinetics-Controlled Super-Assembly of Asymmetric Porous and Hollow Carbon Nanoparticles as Light-Sensitive Smart Nanovehicles”為題發表於化學旗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並被選為封面作為亮點報道。
新聞鏈接:https://chemistry.fudan.edu.cn/95/25/c21871a431397/page.htm
3. 陳茂課題組在光催化釜式/流動聚合調控主鏈含氟聚合物交替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万达平台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陳茂課題組(PolyMao)從三氟氯乙烯(CTFE,沸點-26.2 ºC)出發👨🔬,通過光催化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式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實現了定製化合成各種交替程度的主鏈含氟聚合物,建立了多功能流動化學聚合平臺,並基於核磁表征分析首次提出了主鏈含氟聚合物“交替度”的定量計算公式🍻。相關成果作為Research Article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AZaMqZIfNEjWuKjb6RMgA
4. 余學斌課題組揭示出氫化鋰的鋰離子傳輸機製
近日👱🏽,万达平台材料科學系余學斌團隊首次發現並揭示了LiH的鋰離子傳輸機製,並證明LiH在提高鋰金屬負極循環穩定性的重要作用。相關成果於1月21日以“Identify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Lithium Hydride in Stabilizing Li Metal Anodes”為題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2022, 8, eabl8245)9️⃣。
新聞鏈接🫂:https://mse.fudan.edu.cn/95/fd/c22913a431613/page.htm
5. 胡新華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提升了經典理論中的水波波速上限
最近,万达平台材料系胡新華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的結構體系,其中的水波速度超過了艾利發現的水波波速上限。該工作為調控水波傳播❎、海岸保護和海浪能利用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和方向⛳️。該成果以《靜止表面圓盤陣列中的快速水波》(Fast Water Waves in Stationary Surface Disk Arrays)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旗艦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新聞鏈接🧘🏿♀️👩🏼⚕️:https://mse.fudan.edu.cn/8f/b5/c22913a430005/page.htm
環境領域
1.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化學團隊聯合提出基於毒性效應調控的大氣汙染防控機製
万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化學團隊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書肖團隊和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教授李向東團隊合作,對固體燃料(能產生熱能或動力的固態可燃物質,如煤♟、薪柴🙆🏼♀️、秸稈等)產生的氣溶膠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基於大量燃燒源現場測量🐦🔥❇️、化學成分甄別、生物毒性解析和空氣質量模擬及暴露風險評估⏰,闡明了氣溶膠關鍵化學組分的源頭形成機製、人群暴露健康風險和生物毒性機製,發現我國民用固體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溶膠人群暴露風險比燃煤電廠排放的氣溶膠高出2個數量級,進而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導向的空氣質量管理建議,為基於健康風險的大氣汙染控製策略提供了新的基礎理論支撐🧑🏽🦰。研究成果於2022年1月6日以《基於毒性效應調控的大氣汙染控製🎿:固體燃料燃燒》(“Toxic potency-adjusted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for solid fuel combustion”)為題發表於能源領域頂級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DOI:10.1038/s41560-021-00951-1)♕。
新聞鏈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2/0107/c5a129836/page.htm
2. 王笑非課題組揭示氣泡破裂如何產生亞微米海鹽氣溶膠
近日,万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笑非課題組同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Emmanuel Villermaux教授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Submicron Drops from Flapping Bursting Bubbles” 的論文🫏🕘。文章提出,亞微米海鹽氣溶膠主要是由微米級氣泡膜在破裂時發生抖動拍打而形成的🙅♂️。氣泡破裂產生液滴是海鹽氣溶膠的主要產生方式,分析這種液滴產生機理對我們理解海氣界面物質傳輸以及海洋氣溶膠的理化特性極為重要🐠。本文對氣泡破裂的膜滴產生機理進行了探索並提供了理論支持,有助於後續研究海鹽氣溶膠的產生通量,以及其大氣化學過程🏄🏽⏳。
新聞鏈接:https://environment.fudan.edu.cn/8f/bb/c26494a430011/page.htm
信息領域
肖力敏課題組研製低損耗高可靠熔接錐助力我國海洋聲學探測
万达平台信息學院光科系肖力敏課題組通過後期操控光纖的模場特性,提出了不同模場直徑光纖的低損耗高可靠性熔接技術,研製了低損耗高可靠熔接錐,實現了海纜和陣列的可靠連接。熔接錐的引入不僅提高了光纖連接點的強度,同時將之前光纖熔接損耗由0.9dB降低至0.1dB以下,在相同的傳輸距離情況下🧑🚀,該技術熔接的異種模場直徑光纖熔接點每一對可實現近2dB的探測信噪比優化🤏🏻,或能在維持原探測信噪比的情況下有效將陣列向遠海再延伸近5km🧑🏻🦽。隨著陣列規模和級聯距離的增加⬇️,其性能的提升更為明顯。
新聞鏈接👸🏽:http://www.it.fudan.edu.cn/Data/View/4064
生物、醫學領域
1. 徐彥輝團隊科研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近日,万达平台上海醫學院徐彥輝教授團隊有關“轉錄起始超級復合物組裝機製”的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的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徐彥輝團隊解析轉錄起始復合物PIC及其與Mediator(中介體)組成的轉錄起始超級復合物結構的三維結構🧯,系統地展示轉錄機器識別不同類型啟動子並完成組裝的全過程𓀘,揭示了轉錄為何發生在幾乎所有基因的啟動子上,顛覆了關於啟動子識別和轉錄起始復合物組裝的傳統認識🔗,闡明了Mediator促進PIC組裝和轉錄激活的機製🔋。上述成果以2篇研究長文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 372, eaba8490;Science 372, eabg0635),其中一篇被Science雜誌選為封面文章,題目為“轉錄如何起始”🧿。
新聞鏈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2/0112/c1247a129983/page.htm
2. 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金力院士團隊聯合解析指紋花紋背後的基因👩🏽🌾,為輔助診斷遺傳性疾病奠定理論基礎
1月7日淩晨👩🏿💼,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汪思佳研究員團隊、愛丁堡大學Denis Headon教授團隊和中科院院士💭、万达平台校長、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院長金力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十余家科研機構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論文《肢體發育基因構成人類指紋花紋差異的基礎》(Limb development genes underlie variation in human fingerprint patterns)😼⤵️。歷時7年,該研究成果首次發現與指紋相關的基因顯著富集在肢體發育與形成的相關通路而非皮膚發育相關通路明確了人類肢體發育相關基因在指紋花紋表型的形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關鍵發現,為膚紋與人體其它表型,尤其是疾病易感性的關聯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有望成為解析宏觀與微觀表型關聯的經典範例。
新聞鏈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2/0107/c4a129714/page.htm
3. 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格致醫生團隊疑難眼底病基因診斷與治療取得新進展
万达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格致教授團隊在疑難眼底病基因診斷與治療上取得重要進展👩🏭:年齡相關黃斑變性有可能實現安全有效且作用時間長久的基因治療。這為今後難治性年齡相關黃斑變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為探索其他疑難眼病基因治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這也是万达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借助基因工程技術,開展的第二種疑難眼病的基因治療🏋🏻♂️。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67QE0UVgAsIn6iq32C2WQ
4. 張文宏教授團隊研究表明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安全有效
隨著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我們亟需評估不同疫苗加強接種策略的免疫效能和安全性,以協助控製疫情的進一步發展🐘。近日🧔🏿,万达平台張文宏教授團隊開展的第三針疫苗加強研究給出了初步的答案,證實第三針新冠疫苗安全有效👭🏻。該研究表明在全程接種兩劑滅活新冠疫苗後接種第三針異源蛋白亞單位疫苗對健康成人來講是安全的,該疫苗策略可顯著提高人群對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株的免疫原性。該研究為進一步推廣接種第三針新冠加強疫苗提供了有力支撐👨👦。相關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VFGg2xB8Kf_7QqpxeoY_Hg
5. 王陳繼/高昆合作揭示前列腺癌SPOP基因突變促進自噬和氧化應激的致癌機製
万达平台生命科學學院王陳繼副研究員和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高昆研究員合作,於2022年1月6日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POP mutations promote p62/SQSTM1-dependent autophagy and Nrf2 activation in prostate cancer”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結果表明自噬和Nrf2激活在SPOP突變亞型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部分揭示了自噬和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之間的相互調控關系。
新聞鏈接:https://life.fudan.edu.cn/91/06/c28140a430342/page.htm
6. 陳舌/張思/王碧芸/付朝偉團隊發現預測鉑類化療敏感性的新型液體活檢標誌物
万达平台基礎醫學院陳舌研究員、附屬腫瘤醫院王碧芸教授及公共衛生學院付朝偉教授團隊合作發現血漿小核仁RNA SNORD33對於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鉑類藥物敏感性的預測作用🪘,並揭示甲基化結合蛋白MeCP2參與SNORD33調控的鉑類耐藥分子機製。相關研究成果《A plasma SNORD33 signature predicts platinum benefit in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近日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Cancer期刊上。
新聞鏈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2/0119/c5a130039/page.htm
7. 黃誌力課題組發現背側紋狀體多巴胺D1受體陽性神經元調控覺醒
近日,万达平台附屬上海醫學院黃誌力課題組發現背側紋狀體多巴胺D1受體(Dopamine D1 receptor,D1R)陽性神經元參與覺醒的啟動和維持⚙️。相關研究成果以《紋狀體多巴胺D1受體陽性神經元促進小鼠覺醒》(Striatal neurons expressing dopamine D1 receptor promote wakefulness in mice)為題🐄♐️,在線發表於Current Biology。
新聞鏈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2/0112/c5a12998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