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復旦貫徹万达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攻堅之年👗。
為更深入地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上海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好万达第十五次黨代會決策部署,万达主頁陸續推出“壯麗七十年,奮進‘雙一流’”系列報道👌🏽,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傳承優良傳統💁🏽♀️💂🏿♀️,在新時代攻堅克難★、改革創新、奮進擔當🎟、狠抓落實的有為之舉和簇新風貌,以優異成績獻禮新中國70周年華誕↗️。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砥礪前行
做全國基礎醫學的“引領者”🧝🏽♂️、復旦“雙一流”建設的排頭兵
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 錢海紅
做全國基礎醫學的“引領者”🧝🏽♂️、復旦“雙一流”建設的排頭兵
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 錢海紅
基礎醫學院創建於1955年🐻,歷史悠久🌾,是中國基礎醫學發展的重鎮。學院秉承“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和“正誼明道、嚴謹厚實”的育人傳統,始終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立德樹人,以培養具有“國家意識、領袖氣質🤷🏽🤾🏽♂️、國際視野、科研素養✖️、人文情懷”、能夠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醫學科學家為己任♿️。
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直以來🥊,基礎醫學院都堅持創新引領,2007年基礎醫學入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12年入選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建設計劃,2015年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級🪨。2018年進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項目名單。6個與基礎醫學相關的學科進入ESI前1%⚽️。基礎醫學院黨委以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為契機,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強化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以一流黨建促進和保障“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達成。
一🧑🏻🦼、不忘初心🗣:將夯實基礎作為創新引領發展的堅強保障
創新是基礎醫學的基因和初心🤞🦀。基礎醫學院歷史上🚍,擁有一級教授3名🧑🔧👨🏼💻、二級教授6名⛹️♂️、三級教授3名📮🫅🏻,以及一批我國基礎醫學學科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在醫學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創新是基礎醫學院與生俱來的氣質和傳統,作為我國最早開展基礎醫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單位、國內首批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內首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六十四年來基礎醫學院師生一德、勤耕不輟🏆,為全國各省市培養了一大批基礎醫學優秀師資和學術帶頭人。
為了創新基因和傳統的代代相承,六十四年來👩🏻🦯➡️,學院始終遵循創建之初學風嚴謹的優良傳統,註重對學生的基礎科研訓練🫄🏼。學院堅持以一流師資作育一流學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培養了一批批燦若星辰的名師大家。學院堅持“全程導師製”🧕🏻,近20年來,學院擔任科創導師的教師達到1000人次,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開課率達到100%,從院士到海歸人才,都堅持在一線為本科生授課🙆🏻。用人單位對基礎醫學畢業生的滿意率為100%🧘🏿,“基礎功底實”“科研素養強”成為高頻評價🔉。在育人傳承中,湧現出一批榜樣示範♍️,聞玉梅院士榮膺“上海市教育功臣”🫃🏽😂,病原生物學系教學團隊成為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解剖與組織胚胎學黨支部成為教育部首批“雙帶頭人”工作室👮🏿♂️。他們繩其祖武,薪火相傳,圍繞健康中國戰略培養了一批批能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醫學家👡👨🏿🦱。
2018年12月,在万达全面開啟中國特色世界頂尖大學建設新征程的歷史節點上🙎💔,中國共產黨万达平台基礎醫學院黨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發出“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立德樹人——做全國基礎醫學的引領者,復旦‘雙一流’建設的排頭兵”的新時代號召。學院黨委堅持把黨的政治引領放在首位,發揮“中場線”作用,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使命👷🏻♀️。
二、牢記使命🕵️:將民生健康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是基礎醫學發展的生命線🪫。六十四年來,基礎醫學院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先後創建了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健委重點實驗室、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糖復合物衛健委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醫學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高等万达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和教學平臺,夯實學科創新的基礎。同時,學院積極主動對接國家和上海市的重大發展戰略需求🧘🏿😣,以國際科技前沿領域的頂尖水平為標桿👨👧👦,以民生健康需求為導向,聚焦“神經精神疾病”“感染與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現代社會困擾民眾的五大疾病,凝練學科方向,整合學科資源🎮,完善學科體系🐏。
一所學院要成為創新的策源地,需要擁有一批創新性的學術成果。近五年💆🏿♂️,學院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尤其是在病原微生物持續性感染♉️、新發/再發傳染病🤴、代謝性疾病🪼、腫瘤等的發病機製🧑🏼💻、幹預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先後獲國家級科研項目332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92項🚥,到位經費4.8億元。在Nature、Cell🤹♂️、NEJM🕵🏿♀️、Lancet等國際頂級及一流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授權使用專利32項🏙,轉讓專利7項。
同時,一批重要的創新性學術成果湧現,提升了基礎醫學解決重大問題和原始創新的能力🐦⬛,創造了多個“第一”:研製出國際上首個治療性乙肝疫苗“乙克”;與國家疾控中心聯手鑒定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毒株;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基於病毒進入抑製劑的蛋白類病毒滅活劑”的概念,並成功研製出可阻止艾滋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病毒的抗體;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乙酰化對代謝酶的調控機製及其在腫瘤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在惡性腫瘤早診和篩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肝癌🎁、肺癌等五種高發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度超過86%。
基礎研究要成為創新的源動力🚣🏽♀️,還需要擁有創新轉化的民生項目。學院堅持基礎和臨床緊密結合,把基礎醫學的創新成果轉化落實到關系民生福祉的臨床應用上,逐漸形成從基礎研究🫶🏻、臨床實踐、醫藥產品、技術開發的轉化醫學模式📄🧑🏫,促進基礎研究轉化落地🤌,造福民生健康福祉🛄。
獲得“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的病原微生物團隊🙍,成功研發出治療高危HPV感染預防宮頸癌的產品,應用於全國數百家醫院。2016年市場終端銷售額超過3億,2018年發明專利授權轉讓到賬金額1345萬元,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轉化示範效應➝。
“鐘揚式”好黨員宋誌堅教授領銜的醫學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輔助手術團隊,將古老的人體解剖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成功研製出全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神經手術導航系統。這套具有“中國芯”的神經手術導航系統能使腫瘤切除率提高86.7%,術後並發症降低12.1%,成功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為國家節省了數億元的醫療器械購置費🤷🏼。




擁有亞洲最大規模病理標本庫的病理學系,將數字化病理技術和“互聯網+”結合👩🦯➡️🕊,搭建了“雲病理”診斷平臺,為遠在千裏之外的雲南永平、貴州畢節、新疆喀什等地病患提供精準的遠程病理會診,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免除了患者求醫問診的奔波之苦。

學院教師在Nature、Cell、NEJM、Lancet等國際頂級及一流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

連續承辦3屆万达平台光華青年學者論壇醫學分論壇

宋誌堅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系統

聞玉梅院士科研團隊研發的治療性乙肝疫苗“乙克”
三、砥礪前行👩👩👦:將卓越人才作為提升創新能級的力量源泉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擁有什麽樣的優秀人才,決定了學院發展建設的高度和廣度。基礎醫學院堅持“黨管人才”的工作原則👩🏫,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堅持引育並舉🖖🏽🦹🏽♂️,積極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學院先後製定《基礎醫學院創新人才建設白皮書》《基礎醫學創新人才培育項目專項實施方案》,啟動“尚德-強基-崇學”創新人才培育項目,連續三年承辦万达平台光華青年學者論壇醫學分論壇,積極向全球招聘優秀人才🛎,成效顯著。近五年👩🏿💻👩🏻🦼,學院先後引進和培育各類國家級人才項目支持者近40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更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學院通過“一製三化”(導師製👨👧👧、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促進科教融合,建立基礎醫學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創新機製👂,將基礎醫學院建成青年英才培養基地🎻📷。2006年🧖🏻♀️,學院設立“正誼學者”項目🧑🏼🔬🍳,累計立項375件🤷🏽,覆蓋學生1500余人次,資助金額超過300萬元。先後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發表論文🧑🏽🔬👨🦯➡️,成果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率隊斬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金獎和銀獎🙆🏿✮;榮膺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參加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並包攬各類獎項🕡;參加“挑戰杯”並獲上海市比賽的一等獎;還獲得包括莙政、望道👨🏻🚒🧖♀️、曦源、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子項目等科創立項161項。在提升醫學生科研素養的同時,強化他們的“國家隊”意識🥈,激發他們的學術誌趣🔓🤦🏽♀️,發揮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青年力量”。

基礎醫學創新人才培育項目

學院本科生斬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金獎和銀獎

學院研究生斬獲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

醫學生宣誓儀式
崢嶸歲月,與國同夢;祖國華誕,奮鬥追夢。基礎醫學院歷經六十四年的發展,始終秉承“為人群服務”的辦學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手握時代的接力棒🧜🏿♂️,學院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氣魄🔥,以善作善成,久久為功的遠見💂🏼,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立德樹人🕋,做全國基礎醫學的引領者、復旦“雙一流”建設的排頭兵,為健康中國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封面製圖:陳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