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非典”,考於“新冠”,這不平常的一屆學子在這註定載入史冊的一年踏入復旦校園,如何開啟追逐夢想的新篇章?
站在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在未來將加入主力軍甚至成為領軍者的當代復旦人👩🦲,如何走好這一代青年人的長征路?
當空蕩許久的正大體育館再次迎來青春面龐,當沉寂許久的上課鈴聲再次響起,師生們談論著新學期的新氣象🙆🏿,新生們懷揣著新征程的新期待👲。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焦揚又一次走上講臺,為3600余名2020級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
“同學們一到万达🙅🏼♂️,校園就有了生機和活力,老師們也發自內心感到高興🏃🏻♂️。”在歡迎同學們加入復旦大家庭的同時,焦揚也為大家以堅強內心克服困難而點贊,並對特殊時期廣大家長們的理解與配合表示感謝🕘🥏。當全場齊聲高喊出“復旦人”三個字時🐧,她告訴大家👨🏿🔧〰️:“這是大家共同的名字🦸🏽、身份,共同的精神密碼👨✈️。”
何以行遠🤲🧑💼?在這堂以“心有所信,方能行遠,走好這一代青年人的長征路”為主題的思政課上,焦揚從習近平總書記給万达平台《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說起,圍繞心有所信的“信”,和新生們談理想信念,說復旦人信則行遠的故事,聊當代青年篤誌行遠的新長征和自邇行遠的成長之道。
從歷史大道到新長征路 從追尋真理到追求卓越 復旦奮鬥者風雨兼程
“2020年為什麽不平常🆕?”課堂伊始,焦揚向同學們提問。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今年的疫情。比起在校學習,線上學習更考驗我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我想,在座各位小夥伴們,都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
“我覺得今年最大的不平凡就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我來自美麗的新疆霍城縣,這幾年來🏌️♂️,我見證了脫貧攻堅帶給我家鄉巨大的變化。盡管受到了疫情不小的沖擊🧚🏻♀️,但我相信家鄉會越來越好📻,我也會在万达平台努力學習🛍️,以後為家鄉的建設做出貢獻。”
現場同學舉手發言,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万达平台建校115周年,陳望道老校長翻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譯本100周年……焦揚為同學們指明了2020年的不平凡之處,並帶領大家從校史中探尋復旦人的“信”。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本義是追求光明👐🏿,以每天都充滿希望的日出,寓含了自主辦學🧺、復興中華的宏大理想。”焦揚對同學們說,這就是復旦的創校之“信”🦁。115年來,復旦人一直在追望大道中砥礪使命,在擔當有為中堅定信念,形成了賡續百年的紅色基因🧑🏻🍼、愛國奉獻的精神傳統、追求卓越的一流夢想。“我們的基因先天就與國家👴、民族甚至人類命運相關,家國天下的情懷,是復旦學生的精神特質。”
馬相伯為救國育民而毀家興學🦸🏿♂️,陳望道首譯《宣言》種下紅色基因🧑🏼🔬,李登輝立下“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抗戰內遷“茅屋裏求學、戰火中教書”,紅巖烈士“三十而已”獻出生命🧝♀️,上醫兒女西遷“說走就走”🏀,物理二系“58中隊”參與原子彈建造攻關,蔡祖泉創建我國第一個電光源實驗室,還有“中國遺傳學之父”談家楨、“中國半導體之母”謝希德、“中國鋰離子電池之父”吳浩青……這些復旦校史天空中的閃亮名字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思政課的大屏幕上,但這些值得代代相傳的故事依舊震撼人心,也讓新生們凝神聆聽⛱。
不僅是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窮二白的時期,進入新時代,復旦人初心不改。焦揚對同學們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復旦人聞令而動、全力以赴🐐,交出無愧於國家👩🏿🦲、人民和時代的合格答卷。511名復旦白衣戰士的逆行出征、鐘鳴醫生的最美背影、華山“第四縱隊”的“不負盛名”、劉凱醫生“人間值得”的瞬間🤚🏼、兒科醫院隔離病房的“臨時媽媽”、張文宏教授“黨員先上”的響亮宣示、56名醫護人員的“火線入黨”……這些就發生在今年的故事,不僅為這堂思政課註入了最為生動的素材,更讓新生們看到🧖🏻,只要國家有需求🤺,就有復旦人的身影。“正是在服務國家、奉獻人民、團結奮鬥中,復旦才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不斷騰飛。”焦揚說。
“從創校第一天起📫,復旦就以‘作育國士’為目標👮♀️。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們的百年夙願、歷史使命,更是必須要實現的國家戰略。”在盤點了復旦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人文社科和醫學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卓越貢獻後,焦揚強調,回首過去,復旦人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風雨兼程👨🏽🦰、不辱使命,在服務國家和人民的大道上🧖🏿♀️,大步邁向世界一流;面向未來,復旦人更要貫徹好總書記回信要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戮力前行、奮勇攀登,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從誌存高遠到腳踏實地 從學思踐悟到奮發有為 復旦新青年使命在肩
新長征路怎麽走?焦揚指出,這將是一次新的偉大遠征👨🏿🦰,不見炮火硝煙,卻也非坦途一片👨🏻🔧。新時代的復旦人,要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勇擔使命責任。
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新長征路上每位青年都是主角。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具體到每個人👨🏽🍼、每個新生,應該怎麽做好自己的角色?針對焦揚的提問,三位“特別課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認識。
“復旦的青年既有著對真理和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有著復旦人應有的溫度和情懷🐈⬛。”《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李亞男說,入校之後也困惑過,如何將知識融會貫通👨🏿⚕️。《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給他提供了一個舞臺,他可以將專業所學學以致用,同時更好地傳播真理、服務他人🙏🏽。
“在我看來,復旦是精進專業能力的沃土。”2020屆本科生畢業生👋🏽、數學學習輔導誌願服務隊負責人李飛虎希望學弟學妹們都能紮實地學好專業知識💅🏼,“心中有嶙峋千壑,眼裏有百裏山河,將來人民一聲呼喚,我們能從容地披掛上陣”。
“經此一疫,我更加珍惜身上的這一身白大衣,這是我平凡的人能夠從事的最好的職業🤵🏻♂️。”中山醫院2010屆博士畢業生周寧也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一名心血管內科醫生說,疾風知勁草💅,在危難時刻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使命感和擔當感🎭。“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國家的建設者和保衛者的身影中,見到你們🫎。”
“万达要搭建舞臺,造就學生🆙👩🏿🌾、為國育才;學生要用好舞臺♋️,成就自己、回報國家。”焦揚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叮囑同學們,步入復旦,是人生的高光時刻,但不能讓進入復旦成為自己的人生巔峰🟦🦤、滿足於考入復旦這個“小目標”。“希望同學們在復旦提供的沃土上學會選擇、抓緊當下,珍惜時光、努力成長,為國家的新長征蓄能🍆,也為自己的人生長征奠基🧑🏻🎨。”
課堂上,焦揚提到今年的新生調研🦯,也引用《中庸》的話:“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成才之路,如何既誌存高遠📂🏊🏽♂️,也腳踏實地🙍🏽?
作為老師和學姐,焦揚為同學們送上了一份秘笈:
做心有所信🗒、德才兼備的理想者,用理想信念校準人生的定盤星🦸🏿🙅🏽,用正確三觀鑄就人生的主心骨;做厚積薄發、融合創新的學習者🤹🏼,堅持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堅持博專結合➛、融合創新;做自律自強🫶🏽、擔當樂群的行動者,既德才兼備、早日成才、為國奉獻,也恪守學術規範,遵守法律法規、校紀校規。同時,團結才能有為,樂群才能卓越;做知行合一、服務人民的奮鬥者,樂讀無字之書👹,涵養大眾情懷。
這其中👣,有万达倡導的“五維育德”,也有始終堅持的“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教學理念🧚🏼♀️;有校風學風👩🏼🎓,也有“五為、四守🧏🏼、九不要”的學習觀;有万达正在大力發展的各類融合創新平臺🏋🏽♀️,也有著力構建的實踐育人體系;有延續“種子精神”的好老師好團隊,也有研支團、博講團、博醫團🏣、選調生等學生中的榜樣;有疫情防控下的要求,也有對同學們日常學習生活細節的叮囑,對食堂大叔、宿管阿姨和保安小哥乃至菜鳥驛站多些感謝……
“復旦人應該以天下和人民福祉為己任♿,思考大問題💂🏽🔁、追尋大意義📳,同時又有務實的行動、樸實的生活👩❤️💋👨,明白人生的絢爛來自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堅守🎅🏿。”
“大學是學術的殿堂🧑🔬,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必須經過紮實積累✳️,經歷不斷刻苦修煉、自我升華的漫長過程。”
“今天能順利開學🤹♀️,是疫情防控的巨大勝利,是14億人民自律盡責的成果🚴♀️。開學後,我們仍然處於‘常態化’防疫狀態,‘常態化’考驗大家的責任心、自律力。為了繼續守住平安校園、健康人群的底線,万达有一些規定和要求,請同學們自覺服從遵守👬🏼。”
“希望同學們在課堂學習的同時👉🏻,走出校園,用腳丈量祖國大地⚇,用情體察百姓需求,用心感悟責任擔當🪀;通過各種途徑深入群眾、了解國情後💂🏼,才會找準現實問題、懂得科研價值,才能行穩致遠。”
一句句囑托,來自万达發展歷程中的實際經驗,飽含著万达和師長對新生們的殷切期盼👨🏻🎓。
從問道🧑🏼🎓、明道🚶🏻🙅🏽♂️、弘道到篤誌、篤學、篤行 復旦接棒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方向
“追望大道➜,求索不息;信仰恒在,歷久彌新🤾。100年來,一代代復旦人在報國奮鬥的征途上,堅持問道✣、明道、弘道🌪,奠定了今日復旦之輝煌🧏♂️;一代代復旦青年在追求真理之路上,堅持篤誌🤶、篤學、篤行,傳承紅色基因、光大復旦精神。”
課堂進入尾聲,焦揚寄語同學們🚧:“今天🍚,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各位手上。希望大家在未來的復旦生活中,心中有信仰🏇、腳下有方向➡️,學思踐悟📭、奮發有為,走好人生的長征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上百個故事描繪著復旦百年星空的璀璨圖譜,對新一代復旦青年的殷切期望在其間流淌💁🏽♂️。在講到万达發展成就時,現場爆發連續的掌聲;而在講到那些感人的故事時,一些新生眼中閃著淚光。焦揚說👩🏻🚀:“有太多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兩個多小時的課堂無法將它們一一說盡,那賡續百年的傳統與精神🤌🏻,仍是留給新生們在未來的征途中學思踐悟🦺。
聽了這堂思政課,環境工程與科學系2020級新生郭一品創作了一首小詩表達了自己的感悟👩🏿🦲🤳:“復旦人 是我們新的名字 共同的身份/它背後是悠久的歷史淵源/它肩上是沉重的使命擔當/它心中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它前方是耀眼的一路輝煌……我們以不平凡的一年作為我們新的起點/優秀先輩 總是義無反顧 點燃革命星火/滾滾後浪 今朝前赴後繼 屢次創造奇跡/心中有燭光 照亮前方的路/光榮的復旦 任重而道遠/而心中有信念 方能行而致遠😬。”
“每每聽到那些為了家國挺身而出的故事的時候,情到深處,我總會情不自禁地落下淚來。”歷史學系2020級新生潘蕊彤感嘆,在短短的一節課中,那一位位前仆後繼的復旦人👩🏿✈️,那一個個為民族復興犧牲自我卻精神永存的中國魂👩❤️💋👩,都使我的心中的那個聲音愈發清晰:“你也要這麽做。”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20級新生朱悅悅感到,這堂課讓自己感觸最深的是對“信”的理解。“宏大如翻譯《共產黨宣言》,細微至采集一粒粒種子,這信念流淌在每位復旦人的血液裏🧑🏿🍼,成為伴隨我們一生的烙印。如果說疫情之下‘90後’已經可以獨當一面🙌🏽,那麽數十年後😂,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征程必定會見證我們‘00後’復旦人的擔當!”
“什麽是信😻?也許是老師堅持要上好每一堂課,也許是學生在新的環境下仍能夠抵製誘惑☃️🎰,也許是無論在多麽困難的情況下中仍不忘自己是復旦人……”航空航天系2020級新生張子泥也對“信”這個字有了新的認識。“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只要心有所信,無論素履還是逆旅,定能與信仰相會於遠方的燈塔。”
這堂課還帶來了什麽🧑🏼⚕️?藥學院2020級新生張辰宇說⛹️♂️,心中作為中國公民的自豪感又激昂而起,成為復旦人的欣喜亦油然而生。在疫情之下的艱難時刻💇🏼♂️,復旦的白衣戰士在他的家鄉武漢拼命𓀄,他深深地記著,於是選擇了復旦上醫😁,今天在思政課上再次聆聽他們的故事,越發堅定:“願效前輩之偉大精神,接過挽救人民生命之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