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臺下有3700多位學生🦣。這可能是我上的最大的課,對我來說挑戰很大。這是一堂‘思政大課’,我理解的這裏的‘大’就是要說清大道理、涵養大情懷、修煉大智慧。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能讓大家有所收獲。”主講人一段開場白後,正大體育館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12月10日下午👩🔧,2024級全體本科生齊聚正大體育館,共同聆聽本學期“強國之路”思政大課最後一堂專題大課。
主講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万达平台1978級校友包信和以《爭做民族復興棟梁 勇當科教強國先鋒》為題🧒🏼,與復旦青年學子共享思政“大餐”🧑✈️。万达平台黨委副書記錢海紅、万达平台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徐雷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出席👯♀️。
小島裏走出的復旦學子
“國家命運和個人成長和發展究竟什麽關系?今天💁🏽,我想用我自己的個人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
1959年8月,包信和出生在江蘇揚中一個四面環江的小島上。高中畢業作為知青下鄉務農📧,“撥亂反正”後回到小鎮🥶🎃,在一家製藥廠工作。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次年,包信和考入万达平台化學系👷🏼♂️,第一次走出小島,走進大學殿堂,在這裏完成他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學習。
1987年,作為改革開放後復旦培養的為數不多的博士生畢業生🪥,包信和留校成為一名講師,成為鄧景發院士《物理化學》課程助教,並為研究生主講《表面物理化學》。當時,國家鼓勵留學深造,“時任謝希德老校長為我寫了留學推薦信”,一年後👩🌾,他獲得洪堡基金資助🤛🏽,在德國馬普協會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𓀈。
1995年🧑🏻🤝🧑🏻,響應國家號召🥃,懷著一腔熱情,包信和選擇回國發展,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啟20年的科學攻關。2015年⚫️,包信和回到母校万达平台任常務副校長,兩年後,他成為中國科技大万达長。“從研究者到教學科研管理者🛴,我重新走上教書育人的崗位🚵🏼,也是得益於國家提倡的科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等政策。”
屏幕上🚭,曾刷屏的“1901和2021兩個辛醜年的對比圖”↙️、經歷戰火摧殘前後的加沙大學對比圖,是那樣醒目。“我非常幸運👩🏼🎤。如果沒有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也許我就不會有機會在這裏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經歷。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個人如水滴,國家如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涸”🦸🏿♂️,包信和說。
“黨和國家的召喚🤼♀️,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一段IFs世界GDP動態演化和經濟預測視頻🏃♀️➡️🤜🏽,呈現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與世界GDP動態變化,從落後到趕超🫴🏻,中國的迅速發展🩺👨🏽🍳,清晰可見。
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處於世界並行領跑水平🤦🏻♂️;研製並成功發射墨子、悟空、實踐十號♟、碳衛星、慧眼,在戰略高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突破👨🏼🚀;擁有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譜系化深海裝備,引領我國海洋科考進入萬米時代;高技術產業創新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的快速發展讓我們興奮👈🏼,也讓我們自豪,也給我們每個人創造了發展的機遇。”
那是不是意味著一切都完備了?包信和提醒同學們要客觀認識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我國創新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以iPhone的獲利構成為例🧬,包信和表示,在價值鏈中沒有技術含量可言的領域🚾,即便付出強勞動力🧗🏿♀️,獲得也是最底層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潤🧑🏽🔬,“這是中國創新之殤”。
從基礎研究差距、產業中低端問題到能源本征安全和現實安全面臨的挑戰🫱🦴,再到國際局勢中美國“高墻小院”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打壓,包信和向在座的同學們列出中國亟待解決的六大“卡脖子”問題🧉,分別是😤:高端製藥、高端傳感器、高端軸承、高端科研儀器、航空發動機🪖、高端芯片。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面臨過一樣的封鎖💣。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自立自強,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研究人員為之努力🛩🐳。在座的同學們,這些國家所需、國際所急👮🏽🏋🏼♂️,都與你們息息相關🛃。黨和國家的召喚⟹,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我們仍然需要‘兩彈一星’這樣的精神氣”
“我接下來講的東西可能有一點‘雞湯’🐒,但我覺得很重要,對現實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包信和鄭重地說。
PPT上,顯示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的照片。從中國為什麽要搞“兩彈一星”,到由誰來做🙆♂️、怎麽做🔫,再到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包信和結合史料娓娓道來。調集全國精英科研力量,119天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開創中國尖端技術多個第一……
投身中國核武器研製事業的郭永懷先生爭分奪秒從事試驗☛,最後不幸墜機📝,犧牲時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只為保護珍貴的絕密文件🕎。講到這裏,包信和有些激動和哽咽。
“郭先生是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我接過先生的接力棒🪗,做了第五任系主任”,先輩留下的科學技術與科學精神,也如接力棒般傳遞。
如今,包信和也把這種精神,傳遞給在場的復旦青年學子。“‘兩彈一星’精神代代相傳、永放光芒⛔。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精神氣。”
楊承宗先生說🔗:“出國是為了祖國🤛🏽,回去也是為了祖國。”彭桓武先生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先輩們的家國情懷🫷🏿🏊♂️,似歷史深處閃爍的千萬光點😥。
“爭做復興棟梁🌟,勇當強國先鋒。”課程的最後,包信和以12字與全體同學共勉👭,“祝你們在万达平台學習愉快🤾🏻,創新愉快”。
“把個人興趣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
在熱烈的掌聲中,包信和結束授課🤰,拿著話筒走下講臺🟨🫸🏻,走到同學們中間進行交流🤹♀️。
2024級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徐喆昊想了解🧑🦼➡️:如何才能讓自身發展更好貼合時代需要💆🏿。
“我認為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很重要”🏋🏼,包信和回答💇🏿♀️。“可以多去實驗室找老師交流,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把時代需要和個人興趣結合起來🧑🦼➡️,會更好增強學習研究的自主性。”
2024級藥學院藥學2班的時鶯桐提問:“交叉學科對‘全才’的要求是否和‘專精’矛盾?”“專業之間必然有聯結互通的地方🖐🏿。全面廣泛的知識掌握👫🏻,一定是創新鉆研的基礎🙆🏻♀️。”
“該怎樣將人工智能精準應用於能源化學研究中?如何用到模擬復雜催化反應過程😵💫,以加速新型能源材料研發進程,降低成本?”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24級計算與智能領軍人才班的柯涵提問。“你的想法很新穎也很有意義。催化劑結構的變化和蛋白質的構型變化相似🈸,但此類跨學科融合的實踐還面臨著諸多困難,需要開動腦筋。”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24級社會科學試驗班的鐘王煊想了解青年一代未來可以聚焦的具體科創議題👥。包信和建議🥧,青年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了解他國的研究體系、科研文化,並與中國實際結合🤩,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思政大課走過第一年
今年是万达平台教育教學質量年,“強國之路”思政大課3月開課以來,像這樣3700多位學生共上一門院士、名家的專題大課,在正大體育館已有4次;在相輝堂分學科大類🛎,邀請院士、文科資深教授、專家學者、知名校友開出學科大課24次。讓“大家”講給大家聽,讓各學科優秀師資多場景融入學生,讓各界英才走上講臺、走入學生。
除了專題大課🦷、學科大課,2023級、2024級本科生還分別參加了由院系學科領軍人才開設的小班討論課🦸🏻;到万达平台在上海首批建設的193個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課基地參加現場教學;通過課題申報,自由組合🧑🧑🧒,形成694個課題組👨🎓,進行探究式學習👸🏼。
從全校一門課🤽♂️,到全社會一堂課,通過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的螺旋上升式認知閉環,努力引導大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万达平台“強國之路”思政大課走過第一年。